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 正文

养殖与文旅相撞 擦出经济发展的火花

  • 2023-06-14 17:52:51 来源:中国日报网


(资料图片)

在2023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甲卷)中,一道“平凉窑洞养红牛”的选考题讲述了养牛历史悠久的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将迁入新居腾退的窑洞改造成牛舍,专门养殖地方优良品种平凉红牛,不仅实现了废弃窑洞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户增收,而且具有旅游开发前景。

崇信县自古就有养牛的传统,该县先后在锦屏镇平头沟村、黄寨镇甘庄村、黄花乡马寨子村、木林乡沟老村探索推行窑洞生态养牛发展模式,通过盘活土地资源,环境综合治理,将昔日的废旧窑洞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崇信县畜牧中心主任李红孝介绍:“窑洞冬暖夏凉,这样的环境里养牛保温防寒、卫生环保,能够有效减少牛的病害,还能使红牛的肉质更加鲜嫩;从成本而言,新建牛棚成本较高,利用窑洞改造牛棚,只需要原来四分之一左右的成本,提高了废旧窑洞的利用率,为养牛产业提供制度、土地、市场相对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又发展了产业,一举两得。”

据了解,截至目前,崇信县累计建成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7条,改造废弃窑洞1701孔,养牛5300余头,打造了以牛文化为主题的“农耕部落”。

从曾经的赶着红牛奔小康,到现在的赶着红牛奔振兴,因牛致富的故事,在崇信县比比皆是。

从鼓励养牛到提供技术支持再到保障销路,崇信县采取“小规模大群体”、“户繁场育”、订单收购等模式,培育了富通、永胜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了牛产业专业合作组织163个,、走出了一条“大手牵小手”的发展路子,年均新增红牛在1万头以上。

在不断扩大红牛养殖规模的同时,崇信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从产犊补母、基础设施配套、窑洞改造、饲草种植加工等方面加大扶持,推出了“红牛活体抵押贷”“红牛超市”等模式,建立政银企合作平台,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特色产业工程贷”等政策,累计发放各类扶持贷款1.5亿元,进一步激发牛产业发展的活力。

(供图 崇信县融媒体中心)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马静娜)

标签:

推荐阅读

养殖与文旅相撞 擦出经济发展的火花

在2023年高考地理试题(全国甲卷)中,一道“平凉窑洞养红牛”的选考题

第三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总结会在京举行

中国日报6月14日电 "助力推进临床科研成果转化,在世界范围发出更多癌

【世界聚看点】【全球市场晚报】6月14日

据发稿前的非官方数据,6月14日A股收盘,沪指跌4 68点,跌幅0 14%,报3

实时:提“靓”村容村貌 常态化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乡村要宜居,环境是底色。近年来,浙江建德钦堂乡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作

中建一局总承包公司澄江医院项目荣获云南省绿色施工示范工程并通过十项新技术应用认证-当前滚动

近日,云南省建筑业协会发布了《关于公布云南省建筑业第三批第四期绿色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